对于此类寓言书籍,我原本是有些害怕的,常常一文读下来,一知半解,有的甚至完全不解。我想,此类书籍是需要思考的,但尽管如此,我还是很看重读书的第一直觉,即感性认识。如此说来,这就不仅仅是思不思考的问题了。我有过这样的经历:一本书当时读来索然无味,实在费解,若干年后再读竟是那样通畅了。可见,读这寓言故事是需要一点人生阅历的,若无共鸣,实在如对牛弹琴。这么想了之后,有些看不懂的故事许是缘分未到。
大体看来,作者大解不失幽默、承载想象的文字,夸张又超现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搞笑、讽刺却富含现实意义的故事,有些被思维所碍,虽暂解不开表面迷雾,但我想其实万变不离其宗,意在带我们探索人性的本真和生命的秩序。《建筑师》讲述一个建筑师想建造一所最小的房子供自己居住。这所房子的最佳效果是恰好能容纳自己,轻薄又柔软,坚固耐用,可以随身携带并住一生。他未能设计出来,于是求助他的父亲。父亲把他领到出生以前,用古老的方法创造了他,给了他一个身体。看完这篇寓言故事,大有一种“众里寻她千百度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味道。对于这一点,也许很多人会有共鸣,倾尽一生,寻寻觅觅,费力追求的东西,可能最好的那一份就在原始的地方。兜兜转转,回到原点,不知是喜是悲。我想就这篇而言,确实是送给忙碌奔波中的成年人的洗心之作,这也是如今尤其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的现状。但我想说,不要过度理解此种观点,并非说原点最好,那不如待在原地不动,生命的过程意在体验,只是在不断向前进的过程中,偶尔停下来回望一眼,自己还在吗?此外,对于这篇寓言故事,我另有一个想法:这最好的房子恐怕是母亲的子宫、胎盘、羊水?《不存在的人》讲述了一个老头决定把自己的生命过程倒过来,从老到小,重活一次,于是他重新经历了自己的一生。他从衰老走向年轻,从结果走向原因,就像倒放的电影胶片。由于他的生命过程自己都已经知晓,所以没有一点悬念。他越变越小,最后消失在母亲的身体里,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。从这一篇里,我俨然读出了生命的秩序。生命并非无序,且不可逆,生命只有一次,这是他的庄严之处。社会人文,自然环境亦是如此。联想开去,这可涉及到人伦秩序、法律制度,可持续发展、不可再生性问题等。这不失为一篇教育佳作。如今课本中鲜少谈到生命主题抑或死亡主题,对于青少年来说,对根本性问题没有准确的认识。避谈生命或死亡,涉及国民集体意识,要改变,需勇气,需格局,需境界。其实,生命就在于我们本身,把自己弄明白了,岂不是头等大事?
- 上一篇:只有爱,是不会终结的
- 下一篇:首个小龙虾生态试验中心落户洪湖 投资3000万元